首页 > hth客服入口 > 装修教程

文化头条城市更新从文化传承开始

时间: 2023-12-13 20:43:07 |   作者: 装修教程

详情

产品简介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矛盾——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民间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该如何将文化与城市有效融合,为城市化的进程注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城市更新”中不忘“文化传承”,有着世界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从目前城市更新案例来看,主要有三大类型:文化传承、建筑重生和文艺美居。其中,文化传承类主要包含老厂房更新改造、文化旅游商业区更新改造和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三类情况。

  77文创美术馆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前身是北京胶印厂。园区东起美术馆后街,西至小取灯胡同,与中国美术馆仅一街之隔,皇城根文化遗址公园百步之间。

  为营造园区的有机整体,设计师用空中游廊,连接所有楼层,空中游廊的设计为员工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场所;在建筑风格上采用工业仓库式的建筑结构、厚重工字钢柱和锈蚀耐候钢面板,在体现保留工业遗址风貌的基础上,吸引了大量核心文化资源聚集,构建了文化资产运营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以戏剧和影视为核心业态的高端主题性文化园区。

  郎园Vintage,曾经的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位于CBD核心区国贸以东。郎园Vintage是一个将传统与潮流完美结合的创意园区,对建筑体“修旧如旧”的工程改造,低碳环保理念的倡导,再加上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郎园Vintage在改造过程中,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始终。没有把原有的建筑拆掉重建、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的浪费,整个园区从方方面面也都考虑到了低碳主题。环保方面,外墙的低碳生活草皮空间,硅藻土建材是空气净化剂,太阳能光电玻璃幕墙在发电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实现建筑耗能向建筑产能的转变。

  大栅栏,是离北京最近、遗存遗迹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正通过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迎来蜕变,实践历史老街区的活化与复兴。

  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大栅栏改造,一是对小旅馆的改造,对小旅馆进行疏导,将旅社和文化结合,改造成文化主题酒店。二是百年老店的管理,百年老店依靠深厚的文化渊源,纷纷办起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把老北京商业风情原汁原味的呈现给中外宾客。

  此外大栅栏更新计划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杨梅竹新社群行动计划”,最重要是打造一个“森林”,能够让邻里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大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相互合作,人们以往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必须忍受它破旧不堪。现在,新的共生关系让人们有了归属感,提升了幸福感。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

  改造方案:南宋御街的改造保证了原有街巷风格的完整统一,保证了街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改造后基本延续了原有的居住性能,保留了城市印记;引入了江南的水元素,形成新的景观元素,随路面进行了还原,增加了街巷的古典氛围;新建观景台别具风味,增加了游客的观光乐趣。

  文化传承在城市更新中,不仅仅是某个老厂房,或是某个历史街区改造,而是立足于城市,在更新中,让文化为城市更新注入更多内涵。

  说起上海,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国际化与现代感,其实,上海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文脉的城市。

  上海近年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也正越来越认识到保留历史文脉与设施更新改造和谐相融的重要性。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已然成为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50号外滩金融集聚带内的中国银行大楼,原为大清银行旧址,是一座兼具巴洛克特征和古典主义风格的的建筑,是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大楼由当时著名的外籍设计单位通和洋行负责设计,由华商协盛营造厂负责建造。1912年2月5日,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在这座建筑内宣告成立。

  2015年,这座矗立百年的历史建筑启动修缮工程,力求以传承创新的工匠技艺、“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和极致卓越的品质追求,还原这座百年经典。

  在施工前期,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建筑立面进行纵向三段式划分,小到一个菠萝格柱头、一个宝瓶栏杆,都建立起严谨细致的BIM。接着做方案优化,以及样板工艺施工,反复修正、反复试验、反复熔炼,恪守严谨求实的精神。

  门楣花饰和外墙肌理得以“修旧如旧”,入口门厅水磨石、木楼梯、天花脚线、各类木质装饰等均得以保留还原。菠萝柱头木扶手,改弦易辙今番同。原始的凹凸肌理和精致的细节耐人寻味,澯透着建工装饰人虔诚的工匠基因。

  为了体现老建筑的风格,西门厅入口处增加了铜质旋转门作为本建筑的重点特色。复古的历史老外墙与室内后现代海派风格互相辉映,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赋予了老建筑新的意义,复古的味道留住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细细打磨,修缮工程才悉数完成,建筑外立面的泛光工程也安装到位。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这座百年银行大楼显得分外璀璨,仿佛外滩风景线上的一颗夜明珠。

  思南公馆历史风貌别墅群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核心的复兴中路、思南路地区,隶属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保护区。该区域拥有 51 栋历史悠远长久的花园洋房,汇集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

  思南公馆地区旧属法租界,大部分建筑建于 20 世纪 20-40 年代;后来,思南路主要作为居民区,居住密度从 1944 年的每幢 2 户发展为 20 世纪末的平均每幢 14 户,甚至有的高达 17 户,违章搭建严重。

  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以及近年来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思南公馆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比如,建筑立面和整体风貌遭破坏,承重墙有裂缝,面层脱落,砖块、砌筑砂浆风化等。

  思南公馆的改建,可以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建筑更新方式。其遵循的总原则是:以历史街区的标准做保护规划,保护更新后的项目,成为一片具有生命的、“活的”区域,而不是平日人迹罕至的独栋“蜡像”。在 1999 年确定思南公馆项目改造之初,上海市政府就明确了一条“红线”:保留保护建筑,坚决不能出售,以利于对公众开放。

  从外形改造上来说,思南公馆的改造遵循的是既要开发老建筑的新功能,又要保留老建筑的历史风韵。为此,项目开发方不仅邀请了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参与,还找来了近一个世纪前的建筑图纸,研究房屋的结构与细部图案,作为改造和修缮的依据。

  在细节改造上,思南公馆的改造也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除了卫生、采暖、空调等因实用功能有所改进,别的方面都尽量恢复历史原貌,譬如,将残旧的木地板和扶手拆下,运到厂里重拼;定制老式的铸铜门把手及插销,原样烧制并复旧绿色小瓷砖等,包括五金件、天地锁、门上的装饰条、顶上的石膏线,甚至地板颜色都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

  巴黎,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得益于长期的严格保护和积极传承,不仅保留了数量庞大的历史遗产,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9世纪以来,为了顺应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直在变化,巴黎曾多次经历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包括19世纪中期的奥斯曼城市改造工程,20世纪中期的战后城市重建,以及20世纪后期的城市复兴发展,也曾一度因为现代主义的冲击而面临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快速消失的困境。

  在196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巴黎先后编制完成从战略性到规范性,再到修建性的体系化城市规划编制,并以此为据实施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在以城市更新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合理规划利用、在有机整治的同时促进持续发展,树立了传承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典范,对于在当前“存量规划”背景下即将开展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的中国城市而言,可谓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一是强调无论历史街区保护,还是城市更新改造,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建筑和城市文脉。

  一方面尽量保留既有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包括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以及作为虚体空间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

  另一方面努力保持各要素之间既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包括建筑自身的高度、体量和形态,及其与周边其他空间要素之间的布局、构图和比例关系。

  二是强调无论历史街区保护,还是城市更新改造,都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有利于促进当地街区的持续发展。

  对既有城市空间要素的保留,以及对各要素之间既有空间结构关系的保持,都不局限于保留或保持外在的物质形态,而是重视满足居民生活和街区发展的实际的需求,包括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容纳新兴的城市功能、鼓励功能的混合发展、维护持久的街区活力。

  这意味着巴黎的城市风貌传承不仅涉及物质空间的风格与形式,更与物质空间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法国里尔这座欧洲文化之都生活着21万居民,其中超过10万人都是大学生,所以这里的空气年轻且千奇百怪,市民化的手工业和商业氛围浓厚。与法国大多数城市和区域一样,里尔的核心城区完好的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规划肌理和建筑,保留了17、18世纪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因城市功能更迭带来的改造项目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乐艾米达吉甘托里斯签名精品酒店便是里尔城市更新的代表。这家酒店的前身是一所始建于1462年的修道院, 1664年改造为护理式医院,2003年改造成精品酒店,建筑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这家仅有72间客房的酒店对外不接待团客,旧时的景观散落于各处,有些用玻璃保护起来,有些则是开放式的。因其完好的保留了15世纪的独特建筑风格,又在改造中于空间设计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功能发生改变后亦焕发了新的独特魅力,身处其中,似乎置身于“博物馆奇妙夜”一般,但又不会产生设施古旧带来的不便感,文化的驻留与焕新不言自喻。

  酒店以两个月作为展览周期,每个周期会展出、售卖一位艺术家或一个主题的艺术作品,展售不收取任何布展费用,但会留存一件当期作品作为永久纪念展示在酒店中。常年不间断的艺术家作品展为酒店平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和持续的新鲜感。

  文化是曾经的时尚,因此它不是凝固的,带有迭代和自毁的基因,但文化也因此携带了可以凝固时间的要素,新一代人对生活内容的关注来自于自我关注,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厚重成为了聚集客群的凝固剂。